最新消息

NEWS & ARTICLE

了解需求才能一起成就更好的事:微程式如何从0到1成为产业与使用者间的桥樑

创新科技 2020-09-12

物联网的趋势如今演进为「万物联网」,而当硬体产业极欲创新,精明挑剔的使用者也会筛选最符合需求、最便利的服务。累积超过十年的智慧交通佈建经验,微程式资讯(Microprogram)发挥垂直整合软硬体的实力,成立使用者研究团队和导入「敏捷开发」模式,左牵起产业客户、右拉近使用者,接驳产业与使用者之间的距离。

主动倾听、互利合作,陪伴产业伙伴从0到1 

微程式资讯长期耕耘电子支付、无线感测、云端数据三大领域,并以使用者服务设计、产品试验、大数据蒐集及  AI 建模为主要研发方向。从 1995 年创立至今,微程式资讯已是臺湾电子支付设备的最大供应商。其中,投注在大众运输和停车领域的心血,为「智慧交通」、「智慧城市」带来丰沛的新科技能量。

硬体产业客户的手上握有  Know-How,而微程式提供的是以使用者为中心设计服务与实现的能力。两者之间的合作是一段从 0 到 1 的过程:微程式不仅必须运用跨产业实务经验与敏锐洞察力提供可复制的商业模式,还必须盘点内外资源、分析可行性,才能说服产业伙伴放胆投入。拥有软硬体整合能力的坚实后盾,加上主动倾听伙伴的需求,充分表达共同承担风险及分享利润的诚意,微程式才逐渐和产业伙伴从单纯的接案关系转变为互蒙其利的策略合作关系。

做「有用」的服务:探讨服务旅程,深入洞察使用者情境与需求

「身为使用者体验设计师,职能关键之一是能够换位思考,这是一个要兼具感性与理性思维,同时必须有热忱解决各种问题的工作,因为很多细节在办公室无法想像,必须亲自上山下海去体验。」微程式资讯使用者研究团队的林思妤分享。

使用者研究:旅程图工具

 成立使用者研究团队,是为了深入探究使用对象的服务旅程和接触点。为了确保做出「有用」的服务,研究团队必须进行用户研究、产品价值定位、研究转化设计。力求贴近使用者的角度,收集使用者经验,再以其内心价值发展服务内容,精准解决需求与痛点。

例如以「  LINE 聊天机器人系统」技术开发的「 YouBike Today 小帮手」( LINE 帐号 @kadacha ),当时推出短短半年就累积超过 3 万名会员,可归功于团队注意到「多位使用者需要同时利用公共自行车前往某定点进行聚会活动」的应用情境所开发的其中一项重要功能「行程规划」:当有多位使用者同时需要前往目的地时,可能发生不确定要从哪个站点出发,也不确定要抵达哪个站点的情形。

此时「  YouBike Today 小帮手」的「行程规划」功能,能够快速提供使用者明确的起/讫站点以及路线导航。不仅提升了查询资讯的便利性,也能让使用者与同伴分享交通资讯。

当使用者的使用情境一旦变换,需要的资讯内容就大不相同。微程式以使用者的实际需求场景思考,清楚梳理情境差异与情境中资讯重要性的高低,据此开发出「行程规划」这样有效切合使用者需求的功能。

使用者研究:人物志工具

使用者体验设计师林思妤:「产品每个週期开发出来的成果,我们会进行使用性上的测试讨论,来决定是否将新的应用功能推展上市。」

使用者研究不只是专案前期的工作,直到产品上线前,微程式都保持产品与使用者之间的连结,不断修正。内部不定期举办「使用者研究工作坊」,目标即是以使用者研究为主轴,让开发团队及利害关系人都能更加了解产品的使用对象,以及如何在开发过程中尊重使用者体验,并进一步确认产品服务的核心价值。服务与应用是否推展上市,也都要先通过针对实际用户进行的设计测试才能决定。

研究员进行使用者研究结果简报

 「敏捷开发」、「全员参与」:引入  Scrum 开发模式提升团队默契与生产力

除了使用者与产品的高度连结,微程式将「  Scrum 开发模式」引入团队内部,并邀请外部敏捷教练指导,将「敏捷精神」化为团队的 DNA :「每隔两週的 Scrum Sprint ,每一个人都可以充分表达我们做得好的地方,以及需要改善的地方。几次迭代之后,团队无论在默契、合作的生产力或每个人对产品的投入程度,都是明显提升的」策略规划副理庄乙工说。

同时,团队也崇尚让每个人都敢于发表想法、提出改善建议的全员参与制:「我们诉求的是一个  low tech 与 high touch 的过程,所以我们的讨论很常採用实体看板、实体 memo,希望的是每个人能够更有参与感,可以更专注去看到团队运作的状况与遭遇的问题」庄乙工自信表示。

平时打造出透明的团队文化,让成员有足够的管道与空间发挥,勇于提出想法、接受挑战。也因此,团队成员得以跳脱职能框架,相关属性人力产生互援协作的可能性。

举例来说,在开发「 YouBike  Today 小帮手」期间,团队与知名百货合作,推出 YouBike 骑乘者互动的功能。当时遭遇主要设计师临时因案异动,需要被调离原职务至少两个月的时间。由于团队平日透过紧密的讨论与规划,已训练出透过不同专业解决问题的思维,即便由前端工程师支援,也能採用其他的解决方式满足使用者需求,并且预留设计弹性,让设计师回归原职务后可以继续接手。这种维持产品框架但仍跨越职能找寻解法的过程,充分展现了团队平时培养的「敏捷开发」及「跨职能合作」精神。

具备软硬体垂直整合的知识与经验,微程式坚持从使用者需求、使用情境出发的研究流程,秉持敏捷开发的精神,持续接驳产业和使用者的需求。在创新科技服务的这条路上,和产业伙伴一同从  0 到 1,直到无限。


出处:https://www.inside.com.tw/article/20882-microprogram-ubike-app

关注我们

NOTICE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