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智慧型手機普及化,應用場景增多,國內行動支付的交易金額持續爆發成長。金管會1日公布最新行動支付交易金額統計,截至2020年2月底,交易金額達334億元,是去年同期128億元的2.6倍。

金管會銀行局指出,我國行動支付從2016年開始發展,每年都呈現倍速的成長,據銀行局統計,2016年3月至12月交易量只有14.9億元,但到了2017年就已有148億元、2018年更快速成長到478億元,2019年全年更已突破千億元交易量,達1,173億元。

金融業者分析,在疫情發燒下,國人3、4月減少出門、消費,預計行動支付交易金額是否還能成長成為變數,但也因為疫情關係,國人更不愛現金交易改採行動支付,全年交易金額可望再突破。

目前市面上行動支付的工具五花八門,除智慧手機支付、QR Code支付、掃碼、指紋辨識支付、靜脈辨識支付、虹膜辨識支付、刷臉辨識支付、生體認證支付、虛擬貨幣支付、各式電子錢包、網銀,每年都有新科技出現吸引民眾使用。

不過,金管會主要統計六大項行動支付,包括:「行動信用卡」(手機綁定信用卡,像Apple Pay)、「電子支付機構O2O」(電子票證的掃碼支付)、「行動金融卡」、「QR Code行動支付」、「行動收單」(mPOS)及「行動電子票證」。

為何行動支付每年呈現爆發成長,銀行局官員分析,金管會已核准各家銀行、電子支付業加入,市面上的支付工具愈來愈多元,民眾的消費習慣也在改變,加上現在可運用行動支付的場景變多,這四大原因都是讓行動支付交易額呈現跳躍式成長的主要理由。

雖然行動支付成長快速,但行動支付交易總額占整體消費金額比重不高,發展空間仍大。銀行局指出,隨著行動支付發展快速,為了保障消費者使用行動支付安全,金管會提出相關風險管控辦法,包括商家收付款應採專碼專用、提供付款客戶掃碼也應限定使用時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