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 ARTICLE

擴增實境購物:如你所「建」的消費體驗真有必要嗎?

decree 2020-07-24

數位時代的軟體科技演進快速,消費體驗也不斷被推動革新,促使消費者對於產品及服務標準的要求更多變、更個人化。

舉例來說,去年(2019)11月,美國服飾巨擘之一Levis就透露了公司十年內將不再生產固定尺碼產品的訊息;取而代之的,是以掃描身形的技術來進行固定尺碼修正微調,提供顧客個人專屬剪裁商品的需求。對消費者來說,以Levis掃描身形技術為例的科技應用,透過手機應用軟體或甚至是直接在網路上,都可以進行這些攸關產品選擇的體驗。

過去仰賴產品型錄來挑選數十甚至上百種固定產品品項的選擇方式,如今可以透過模擬「試穿、試用、及互動」等方式,針對自己的喜好增加、減少、或改變產品的規格與功能。這樣的購物模式,我們稱它為擴增實境購物(Augmented Shopping)

如果讀者曾玩過或是對2016年任天堂推出的寶可夢Go遊戲有基本的認識的話,理解擴增實境購物就簡單多了。擴增實境的目的,簡單來說就是模擬切身場景。 如寶可夢Go讓虛擬人物透過螢幕出現在實體環境裡一樣,擴增實境購物模擬了物件與環境互動的3D視覺場景。舉凡貼身或是穿戴產品,如服飾、鞋子的穿搭、首飾的配戴、或美妝產品的使用等,從用在自己身上的模擬「試穿」,或是傢俱及裝置飾品在擺放實際場域的「試用」,到場館/生產機具配置或是音場模擬的「互動」,都是擴增實境購物模擬場景的應用實例。

貼近消費者個人需求的「場景」(Context),線上產品選購跨越純粹想像,提供了消費者選擇及購買產品時攸關的確認,而相較於實體場景,「模擬」(Simulate)則降低了企業與消費者雙方在提供場景與體驗上的交易成本,如店鋪、試用產品等實體物件投入,以及人員、時間(交通、溝通、選擇變更的時間)等隱形成本。

當然,科技畢竟不是魔術,我們還是要探討擴增實境購物趨勢應用的實質商業利益與得失。以下我們以三個重點方向來說。

一、專注在消費者最在意的事,其餘都是次要

首先,回到核心的問題,那就是消費者在購物選擇與體驗上最在意的,還是圍繞在產品的價值、選擇彈性、以及整體購物經驗的便利性。 擴增實境購物在這些點上,的確提供了較為平衡的解決方案。模擬場景讓消費者得以用個人角度思考實用性,進而衡量其價值(實用性與價格的關係);視覺上能彈性增減或移動虛擬產品的規格,使選擇更自主;最後,隨時隨地即時的體驗,便利性自然不在話下。當然,對於穿戴貼身的產品,實體商品的質地、觸感、味道、以及穿戴的合身與否,都是消費者在意但科技無法模擬的;實體店鋪的消費體驗,仍然不能被替代,也不能偏廢。

二、理解產品的特性,彈性運用科技

除了上述的局限之外,建立擴增實境,當然也需要人力、技術、時間。不論運用哪一種擴增實境的技術,其建置成本都需要與提供實體環境或商品來做比較。尤其在快速流行產業,商品樣式多、週期短的特性,如果一體適用地建立每個商品的擴增實境,恐怕成本過高,而且無法確保即時。 瞭解產品的特性,選擇性地使用擴增實境,或擴增實境的技術,才能控制成本、確保時效(見下圖)。

擴增實境購物的產品應用分類。
鄭興

三、能反映在銷售數字上的,才是硬道理

對於特性單純、單價低、或變化少的產品品項,擴增實境未必是提升轉換率最好的手段,也不符合成本效益;而如先前提到理解消費者與產品特性一樣,充分理解退貨的原因,才能針對性的選擇使用解方。

許多消費型商品企業,不同程度的已經開始應用擴增實境購物的科技。理解客戶重視的價值、產品的特性、衡量應用的效益、選擇訂定使用擴增實境的方法與標的,才能讓企業善用科技工具、而不是盲目跟風。

責任編輯:陳建鈞

《數位時代》長期徵稿,針對時事科技議題,需要您的獨特觀點,歡迎各類專業人士來稿一起交流。投稿請寄edit@bnext.com.tw,文長至少800字,請附上個人100字內簡介,文章若採用將經編輯潤飾,如需改標會與您討論。

(觀點文章呈現多元意見,不代表《數位時代》的立場


出處:https://www.bnext.com.tw/article/58585/augmented-reality-shopping-

關注我們

NOTICE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