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 ARTICLE

刷哪張卡最划算?張嘉臨推AI信用卡比較平台,7千家通路優惠報你知

decree 2020-04-30

買口罩刷哪張卡免運費?叫外送哪張卡能賺最多點數回饋?

要知道這些問題的答案,通常只能就手上持有的卡,一家一家上銀行官網查詢,且銀行可能隨時改變遊戲規則,相當累人。不過,開放銀行(Open Banking)上路後,這些苦差事通通可以交給AI做,按下一個按鈕,手上信用卡彷彿活了起來,個人化的福利、好康比較,全部清楚呈現在眼前。

這背後的推手,就是前HTC總經理張嘉臨。

強調個人化信用卡比較,與同業競爭靠兩大差異

台灣目前有兩大信用卡比較平台,分別是Money101及卡優。

不過,這些平台大多會先預設幾個場景(例如:現金回饋、旅遊保險),作為篩選依據。此外都是以停車、機場接送,這類卡片「權益」,而非通路消費「優惠」作為比較基準,對消費者來說,篩選過程不夠個人化,不一定能真正符合實際消費、用卡需求。

iCard.AI是一家人工智慧(AI)公司,平台整合國內絕大多數銀行,超過1,100多張信用卡資料,並即時彙整約7,000個商家優惠資訊,做到跟市面上信用卡平台兩大差異。

差異一:像人類一樣思考,給出個人化建議

每個人的消費習慣、需求都不一樣,iCard.AI將信用卡優惠分類,細分30多個場景。以最普遍的現金回饋卡來說,依據每個人條件設定不同,呈現完全不同的推薦結果。

iCard.AI將信用卡優惠分類,細分為30多個場景。
截自icard.ai

舉例來說:A、B都喜歡現金回饋,但平常A很常網購、叫外送;B較常用行動支付、買藥妝。只要在搜尋時設定好習慣消費的通路,就算一樣想辦現金回饋卡,AB兩人也會得出完全不同的卡片推薦結果。

不只如此,iCard.AI還結合自然語言詢問技術,可直接在搜尋欄上詢問:「外送優惠刷哪張?」、「里程累積最快是哪張?」就能立刻得到解答。

iCard.AI還結合自然語言詢問技術,可以直接在搜尋欄上詢問需求。
截自icard.ai

iCard.AI認為,每個人的消費組成多元,在設計平台機制時,必須把消費需求一併列入,讓消費者得到真正有用的資訊。「我們比較像是信用卡的Google,」同時強調公正性,不會因為銀行給的傭金、廣告就變更搜尋結果排序。

差異二:不只比權益,還能即時比較刷卡優惠

辦信用卡只是第一關,如何活用卡片、發揮價值,才是消費者真正關心的。

信用卡的優惠資訊經常散落各處,銀行更新速度也很快,例如:買口罩免運、藥妝通路滿千送百等,可能只是一季的限定優惠。對消費者來說,這類資訊蒐集不易,缺乏統整分析工具,是iCard.AI發現,許多人在用卡上碰到的痛點。

用戶可以在iCard.AI上,新增手上持有的卡片,接著輸入打算消費的通路。例如,預計到全聯購買奶粉,系統就能分析在持有的卡中,刷哪張最划算。這些資訊可能連消費者自己都不曾注意。

在iCard.AI上,新增手上持有的卡片,接著輸入打算消費的通路,就能得出優惠分析。
截自icard.ai

iCard.AI指出,系統統合國內外7千多個商家通路優惠資訊。目的希望讓消費者更聰明得用卡;對銀行來說,也能因此刺激卡友多多用卡,而不是拿完刷卡禮後就剪卡。

不靠導流賺錢,與通路合作創造雙贏

之所以能即時比較眾多資訊,是因為台灣在去年底,開放銀行(Open Banking)第一階段的「公開資料查詢」功能上路。

簡單來說,銀行可以開放利率、匯率、ATM位置、分行資訊、產品資訊等資料,給第三方業者開發創新應用。例如,手機記帳App「麻布記帳(Moneybook)」就可以比較各家銀行即時匯率。

值得一提的是,iCard.AI並非單純替銀行做導流來獲利,因為AI技術能夠針對消費需求,精準給出用卡建議,未來iCard.AI打算跟「通路、銀行」收費。對卡友而言,會因優惠增加到特定通路消費,對通路來說,因iCard.AI的推薦能接觸到更多客戶,銀行也能增加動卡率。

iCard.AI表示,未來累積更多用戶後,終極目標是透過消費者用卡、搜尋所累積的數據,挖掘背後的價值獲利,例如可以把數據賣給通路,用於精準行銷。

幕後推手HTC一哥張嘉臨

iCard.AI的幕後推手,是有「HTC一哥」稱號的前HTC總經理張嘉臨。他擁有美國普林斯頓電機博士、華頓商學院MBA學歷,先前曾擔任高盛全球合夥人。

兩年前離開HTC時,他曾說:「AI浪潮即將來襲,這有如當年發現火、發明電時對人類影響更大,」他創辦一家AI公司,前老闆王雪紅也是金主之一。

成立公司後的第一個產品,是一套針對零售業的B2B軟體,但當時團隊空有技術,沒有資料數據,過程中慢慢累積到「AI即時個人化推薦」技術,這些經驗後來用在iCard.AI上面。

第二個產品iCard.AI,除了是因為張嘉臨曾任高盛全球合夥人的財經背景,另一個原因是金融資料通常都有標準答案、資訊來源公開透明、取得容易。

許多金融業界人士指出,開放銀行第一階段的「公開資料查詢」,因為僅開放公開產品資料,實質上帶來開放創新的效果並不大,但iCard.AI打破了就算只靠金融產品資料,也能創造讓消費者有感且創新的應用。

責任編輯:陳映璇


出處:https://www.bnext.com.tw/article/57244/icard.ai-open-banking

關注我們

NOTICE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