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のニュース

讓機器人拉近我們彼此間的社交距離

革新的な技術 2020-08-25

「請保持社交距離」,這應該是疫情期間大家耳熟能詳的一句話,雖說人與人之間最重要的還是在於是否心靈相通,但可別低估像是握手、親吻臉頰這種接觸式致意所傳遞出的善意與溫暖,如今硬生生被拉開一段物理距離,而且還特別指明是室內1.5 公尺、室外1公尺的具體數目字,更是增添現代社會中的疏離感。眼下疫情一時半刻不會完全退卻,甚至還有捲土重來的可能,難道我們就得持續忍受這種戒慎恐懼、相敬如賓的人際關係嗎?

還記得4月份台灣職棒剛恢復賽事時,因為閉門比賽不能有觀眾,不就是靠著機器人神救援、進場炒熱氣氛嗎?但這回社交距離所帶來的困境,難度硬是提升到另一個檔次,畢竟機器人當起觀眾,就只需要在場邊敲敲邊鼓、搖旗吶喊,社交行為首重彼此之間的互動,甚至是情感的交流,一向理性掛帥的機器人要如何切入呢?

石黑浩教授的機器人實驗

人稱擬真機器人大師、日本大阪大學的石黑浩教授就曾挑戰過機器人的社交能力,他在現場來賓不知情的情況下,將一部外表神似人類、能簡單對話的機器人安排到一個宴會的場合,當天現場的燈光略為昏暗,音樂也有點嘈雜,但大致就像是一般常見的party,石黑教授想觀察的是,機器人有沒有可能融入這類型的社交環境,卻不被發現。

日本大阪大學機器人學者石黑浩。
維基百科

事後證明竟然沒有人聲稱當晚遇見過機器人,這個結果意味著,機器人已經成功化身為party animal了呢?還是在這種場合,基本上大家都只是講些無關痛癢、言不及義的對話,以至於連機器人都足以應付?當然,會場中昏暗的燈光、嘈雜的音樂是有它掩護的作用,無論如何,機器人似乎成功地踏穩了第一步。

接下來,石黑教授大大方方地將外表擬似女性的機器人帶到醫院裡來,目的是來陪伴單獨看病、備感焦慮的求診者,「她」也許就是靜靜地聆聽、點頭示意,或是簡單回應幾句鼓勵的話語,幾番測試之下,不少人覺得有「人」陪伴讓他們安心許多,但也有人覺得機器人坐在那邊就是怪怪的。

這項實驗還有個後續的小插曲,由於「她」的表現很不錯,就有人要求可不可也有個「他」來代班?石黑教授就將原來的「她」改個髮型、重新上妝,搖身一變換成「弟弟」出任務,一分為二,可男可女,這又是機器人的另一項利器。

石黑浩的女性機器人。
石黑浩教授實驗室
石黑浩的男性機器人。
石黑浩教授實驗室

機器人能成為我們的「代理人」嗎?

由上面的案例來看,如果運用得宜,就算機器人僅具有初階的社交能力,仍然可以發揮一定的效果,但若想要推廣到更多的應用場域,那勢必得升級改版。首先,聽力一定要加強,總要能清楚聽到、正確理解對方的話語才行吧!以現有的語音辨識與自然語言技術來看,如果話說得還算符合文法,這一點倒是有機會達到,萬一來個不拘形式的對話或是天馬行空的話題,如何能提出合情、合理的回應可就是大考驗了!

機器人是可以透過網路連結到各種資料庫,快速搜尋到許多可供參考的訊息,問題是要怎樣判斷出何者才是貼切的回答、甚至能讓對方感覺窩心呢?還記得幾年前很紅、聲稱是全世界第一個拿到公民權的社交型擬真機器人Sophia嗎?「她」在回答預先設定的問題時,表現地頭頭是道,但在回應記者現場隨機提問時,卻常常答非所問,偶而還會說出挑釁意味的話,還真不能放任機器人自由對話,一個不小心,可要得罪人的!

看來想要仰賴機器人化解社交距離,仍然有不小的進步空間,那就從簡單的開始吧!比方說,餐廳可以召喚機器人來填補梅花座的空缺,高朋滿座總令人開心,偶而穿插幾句機器人式的冷笑話,說不定也是個賣點!

接下來,讓我們將眼光放遠,想像一下機器人代替我們上班、開會、甚至交友的可能性,還記得2009年影星布魯斯·威利所主演的《獵殺代理人》(Surrogate)嗎?片中的每個人都訂做了一個代表自己的機器人,因此人人都可以安穩地躲在家中,讓分身代替本尊出門承擔外界的風霜雨露,這可比現有的遠距模式更加真實、更有臨場感吧!當然,要讓本尊與分身如出一轍可不容易,不過這倒也點出值得努力的方向,也許有朝一日,機器人真能成為我們稱職的代言人,如此一來,就算沒戴口罩,也沒在怕!

責任編輯:陳建鈞

《數位時代》長期徵稿,針對時事科技議題,需要您的獨特觀點,歡迎各類專業人士來稿一起交流。投稿請寄edit@bnext.com.tw,文長至少800字,請附上個人100字內簡介,文章若採用將經編輯潤飾,如需改標會與您討論。

(觀點文章呈現多元意見,不代表《數位時代》的立場)


出處:https://www.bnext.com.tw/article/58961/-robot-social-distancing

關注我們

NOTICE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