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のニュース

新聞中的法律/專利活化雙軌並進

ニュースメディア 2020-08-25

聯電捲入營業秘密案件、廣明也在美國遭判決天價賠償金,今年智慧財產案件層出不窮,智財管理、專利活化,已經是未來科技大廠不可或缺的思維,專利活化的基本精神,就是從創造收益、減少成本兩面向出發,作為企業智財部門的策略。

聯電與廣明分別基於台灣的《營業秘密法》及美國公平交易相關法規而面臨訴訟,實際上除了潛在的智財訴訟風險之外,包括《商標法》、《專利法》也都針對智財的長期維護,設有一定的規範。依據英國德勤的估算,包括訴訟風險及日常維設在內,每持有1,000個專利,每年可能產生大約1,000萬美元的專利開支,意即公司對每項專利,每年約要支出1萬美元的維護成本。

從訴訟面看,早在2000年至2014年間,受惠新興科技大廠積極建立專利庫、各類專利管理商業模式興起,國際買家挾資金優勢,讓台灣專利市場交易活絡,堪稱專利交易黃金年代。但近年台廠於專利策略常處被動,2015年至2018年間,台灣很多廠商遭到國際大廠提起侵權訴訟,多淪為被告角色。

鴻海收購日本夏普後,成立智財部門,主動活化專利資產,成為那幾年少數專利活化成功案例。即便如此,台廠主動運用專利者,多半還是採用訴訟授權策略,耗費的時間及金錢成本皆高,多數企業對於智財活化模式並不熟悉。

近年還可看到大立光成功授權廣角鏡頭專利予蘋果公司的新聞,這顯示,其實台廠技術含金量很高,不出一、兩年規畫,台廠就有機會開始走出國際舞台。

智財商業化及活化,要以創造收益及節省成本二方面進行,專利如果具市場價值,可以活化創造收益;台廠比較忽略的,其實是維持專利可能產生的成本,哪些專利沒有市場效益,應該暫停維護。從專利的維護成本來看,歐盟及中國大陸的專利維護成本最貴,其次才是美國專利。

在不影響既有專利策略下,建議企業可透過處分非核心專利,縮小專利組合規模,並活化有出售或授權價值的專利。市場價值不高的專利,失效的影響也不大。

舉例而言,宏達電持有的專利就高達2,000多個,維護成本很高,如果能將某些有價值的專利保留下來,從商業化或授權的方向來執行,隨著產業發展、專利延續性等方向去評估並管理。

若透過專業團隊進行專利商業化診斷,所需成本約在3萬美元至10萬美元之間,耗時約一到三個月;診斷後進入第二階段,要執行專利交易,重點則是須列出潛在買家、分析其背景及痛點,並進一步準備佐證資料,再與有專利需求的買家接觸,直接最終簽署協議,這階段的耗時約在耗時約六至九個月。

過去十年,台灣電子業公司已有不少透過授權創造額外收益的紀錄,例如某些手機和電腦大廠,目前已將部分專利交叉授權給Google等科技公司,對此類型交易較不陌生;再加上不少台灣企業都在海外註冊專利,未來透過專利活化帶來利潤,收益空間也不容小覷。(本文由德勤財務顧問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黃俊榮口述,記者程士華採訪整理)


出處: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6710/4804438

關注我們

NOTICE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