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全球流行,台灣大學校長管中閔指出,疫情使得經濟活動、社會層面出現變化,疫情「下半場」的發展需要更多學者專家提出觀察與建言,疫情帶來至少有五大影響,包括供應鏈的改變、國際分工的不一樣、「美國隊長」不見了、社會行為改變和教育的數位化大量需求。

台灣經濟學會、台灣大學社會科學院及陽明大學防疫科學研究中心30和31日舉辦「新冠病毒政策對應研討會」。台灣大學社會科學院長、台灣經濟學會理事長王泓仁表示,面對疫情這個世紀議題,台灣學術界一起合作研究,並提出政策建言,是十分必要的事。

首場研討會由管中閔主持,邀請身兼行政院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的台大副校長張上淳,以「台灣防疫的經驗與省思」為題,回顧疫情爆發以來的重大事件與關鍵決策,兩人均聚焦在「疫情下半場」的因應作法,台灣是否能夠在兼顧適度解封與經濟發展需要下,維持既有防疫傑出表現,是各界需關注的焦點。

第二場主持人東吳大學辜濓松先生紀念講座教授許嘉棟提醒,現在就說進入「後疫時代」還太早,疫情後續發展不確定性極高,現在第二波疫情蔓延,說不定還會有第三波、第四波,全球大流行會拖很長,對經濟情勢的變數很多,「連經濟預測也是邊走邊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