최신 뉴스

6 牽起盒馬鮮生、Grab合作案!金庫資本:我不但投資你,還幫你解決問題

혁신적인 기술 2020-04-30
全球最成功的企業創投之一GV,自2009年成立起,已投資超過450家新創,從藍瓶咖啡、Uber到電動滑板車Lime,都有它的身影。

想像你在美國矽谷工作,早上出門叫了一台Uber,到公司附近的藍瓶(Blue Bottle)買了一杯咖啡,進到辦公室以後,用Slack與同事溝通即將開始的會議事項。

這些公司的背後,都有Google旗下創投GV的支持。可以說,GV讓Google無所不在,許多人在日常生活中習以為常的服務,Google早已滲透其中。

Google在2009年成立Google Ventures,並於2015年更名為GV,10年來已投資超過450家公司。近年來,GV動作更加積極,每年投資超過1億美元,涵蓋的領域也相當廣泛,包括Uber、電動滑板車Lime、部落格平台Medium到醫療與基因編輯領域等,並連年被調研機構CB Insights選為最活躍的企業創投。

GV管理超過45億美元(1350億新台幣)的資金,投資領域森羅萬象,可說是Google母公司Alphabet集團的事業發展前鋒軍。圖為GV一年一度的烤肉活動(2019)。
GV Facebook

GV最大任務是賺錢,也是Alphabet彈藥庫

在成立創投基金之前,Google一路走來,正是靠著「買買買」的策略,打造出如今的網路巨頭。

2005年,以5,000萬美元收購的作業系統Android,在全球手機系統市占已超過7成;2006年,以16.5億美元收購影音平台YouTube,到了2020年Google首度公布,YouTube年營收約150億美元;2008年,以3億美元收購網路廣告服務商DoubleClick,成為Google廣告業務的核心,每年可以帶來近千億美元的收入。

雖然GV執行長暨管理合夥人大衛・克蘭(Dvaid Krane)強調,「GV的最大任務是獲得財務回報」,意思是GV不會特別為了符合Google的策略性發展,來選擇投資標的,但是從GV過往成功出場(被收購、IPO)的案例來看,Google母公司Alphabet已多次收購由GV投資的新創。

最知名的案例便是GV所投資的智慧家居產品Nest,在2014年被Google以32億美元收購後,與Google Home整合為單一品牌Google Nest。

科技媒體《TechCrunch》在2018年〈窺探Alphabet的投資宇宙〉(A peek inside Alphabet's investing universe)一文中也提到,「Alphabet就是旗下創投最好的客戶。」

GV團隊利用演算法與機器學習來找尋適合的投資標的,在GV近百人員工中,就有19名電腦科學家,其中10位擁有博士學位。
GV

從數據與演算法下手,挖出最有潛力新創

透過企業創投找尋潛力新創,先藉由投資並與其相處、觀察後再考慮收購,是企業設立創投的重要策略之一。而手握45億美元(約1,350億元新台幣)的GV,是怎麼挑選投資新創的呢?

投資就像在黑暗的房間中找尋出路,如果你有火柴,就應該點燃它。
GV的創辦人比爾・馬里斯(Bill Maris)形容企業創投

《紐約時報》曾報導,GV會運用創投相關學術文獻中的數據,建立演算法模型,並用創辦人過去的經歷,包含是否曾成功創業、工作時間等來分析各種可能性;也會利用機器學習,從大方向來確保投資組合的平衡,以及找尋新的投資機會。

如今,在GV近百人的編制中,有19名電腦科學家,其中10位擁有博士學位。

不過,創投投資仍是與「人」息息相關的事業,難以全部倚靠數據,就算在GV中,也時常發生意見衝突。「特別是在續投的投資上,數據與我們的意見會相左,但對我們來說續投很重要,因為這是對新創創辦人的支持。」大衛・克蘭表示。

GV執行長暨管理合夥人大衛・克蘭(Dvaid Krane,圖右)今年3月初推文感謝Google兩位創辦人,表示自己已經在這工作了20年,且度過大半輩子,正朝向下個10年、甚至更久之後邁進。(圖左為日本知名藝術家村上隆)
Dvaid Krane Twitter

GV的投資哲學,就是找尋「改變產業,創造產業」的新創,在其網站上也可見到這樣的描述:「我們為嘗試解決全球性問題的創辦人,提供支持。」

因此,GV投資了相當多早期的新創,甚至在投資組合中,還分出一個類別叫做「前沿科技」,投資包含人造肉公司Impossible Foods、讓人類用意志操控電腦的CTRL-Labs(於2019年被Facebook收購)、利用無人機運送醫療產品(如血液)的新創Zipline等。

投資版圖透露網路巨人預見的4個未來趨勢

Google旗下的創投其實不只GV,還有CapitalG和Gradient Ventures,前者專注在金額較大的晚期投資,後者則專門投資AI領域。而案件多、領域廣,投資偏新創早期發展的GV,就成了預測Google未來的望遠鏡。

可以將GV的投資領域更細分為AI、電商、資安、金融科技、健康與生命科學與前沿科技7個領域,從中看出一些趨勢發展。

1.更垂直、深化的技術:各領域都會朝向更加垂直、深入的方向發展。GV投資的Viz.ai,就是利用AI偵測早期中風的徵兆;其他如專注在球鞋交易的StockX、運動衣物品牌Outdoor Voices,改變電商包山包海的業務,更垂直地聚焦在某個領域。

2.值得注意的保險科技:GV在金融科技領域的投資也不少,包含全球最大的金融獨角獸Stripe。成立初期,GV主要鎖定支付與投資平台,近期則投資了幾家保險領域的新創,如以AI取代保險從業人員的Lemonade、線上比較與購買保險新創Young Alfred等。

3.永續食品與農業領域:除了曾經投資人造肉公司Impossible Foods與植物奶公司Ripple之外,GV還投資了多家透過機器人解決農業問題的新創。

4.長生不死:早在2015年,GV創辦人比爾・馬里斯(Bill Maris)2015年登上《彭博市場》封面時,標題就是「Google要你長生不死」,2018年至今短短幾年間,從基因編輯到臨床實驗、臨床研究等領域,GV已投資超過30家新創,可見其對健康與生命科學領域的關注。

未來的模樣也許難以預測,唯一可以確定的是,Google將更加無所不在、無處不在,而GV將是拓展Google宇宙的重要先鋒。

責任編輯:張庭銉、林美欣

2015年底正式成立的阿里巴巴台灣創業者基金,截至2020年3月為止,已投資了36家台灣新創,從電商、金融科技到電競領域都有所涉獵。

細數台灣網路領域知名的新創公司,從被國發會點名為獨角獸的Appier、被研調機構CB Insights選為「2020年全球AI 100強」的耐能(Kneron),到進軍東京與吉隆坡的都會玩樂預訂服務FunNow等,背後都有同樣一個投資人——阿里巴巴台灣創業者基金。

2015年3月,阿里巴巴創辦人馬雲來台演講,感嘆於台灣擁有優秀的創業環境,過去曾孕育出了台積電與富士康,卻在進入網路時代之後,相對中國缺少了成功的創業家與新創公司,因而決定投資新台幣100億元,幫助台灣的創業家。

歷經半年多的規畫,阿里巴巴台灣創業者基金於2015年底正式成立,委由中華開發資本和美商中經合集團兩家投資機構,尋找合適投資企業。截至2020年3月,阿里巴巴台灣創業者基金已經投資了36家新創,投資總額已超過新台幣50億元。

雖然阿里巴巴台灣創業者基金標榜「非營利」,並不代表不想賺錢。執行董事李治平直言,賺錢之後能投資更多新創;而且只要賺到錢,就能期望藉此來激勵更多的台灣企業,支持、投入、投資台灣新創。
蔡仁譯攝影

挹注資金讓新創自主經營,輔以集團資源「放大」團隊強項

相較於一般創投,以追求財務報酬、最大化出資者的回報為指標,「我們雖然是以創投的方式運作,但是更希望台灣創業家成功,所以短時間內能不能賺錢,不是我們最關注的事情。」阿里巴巴台灣創業者基金執行董事李治平說。

在投資的形式上,阿里巴巴創業者基金皆為少數投資,所占股份不高,大致在10%上下,甚至有僅占2~3%的投資。在股份較少的情況下,通常也不會獲得董事會席次,對新創來說控制權有限。李治平表示,「我們投資新創公司,是看上這家新創、這個團隊,而不是我來做會做得比你好。」。

至於在投資標的的挑選上,阿里巴巴台灣創業者基金以鎖定「產品成熟,在台灣或其他市場已有初步成績」的新創為主,再輔以阿里巴巴的經驗與資源,提供新創「放大」的能力,如開拓東南亞、中國市場等。

獲得投資的新創,每一年都可以隨團到阿里巴巴的杭州總部參訪,尋求更深度合作的可能性;也有機會與阿里巴巴集團及其附屬公司合作,包含電商領域的淘寶、天貓;物流領域的菜鳥網路;雲端領域的阿里雲等。

不過,李治平強調,雙方的合作關係並非強制性的,一切看雙方合適與否。

以Appier來說,當時他們的關鍵技術是「跨屏追蹤」,消費者在筆電上逛了一個網站以後,再用手機看,就會跳出類似的廣告。透過cookies、設備中的識別碼與AI技術分析,Appier能夠知道使用筆電和手機的消費者是同一個人,在不同設備間精準地投遞廣告。

「但是在中國,因為淘寶、支付寶等服務都是用同一組ID登入,天生就知道設備與消費者的關聯性。」因此,雖然一開始阿里巴巴台灣創業者基金,確實幫忙Appier連結了阿里巴巴杭州總部的數據團隊,卻不會強制雙方合作,「同樣的技術在日本就應用得非常好,一切都要看未來發展的方向。」

阿里巴巴台灣創業者基金資金規模為新台幣100億元,執行董事李治平表示,成立5年起已經投資了36家新創,包括Appier、KKday等。
蔡仁譯攝影

另一個合作案例,是旅遊體驗電商平台KKday。在獲得阿里巴巴台灣創業者基金投資後,KKday表示想將商品放上阿里巴巴旗下的線上旅遊(OTA)平台「飛豬」。

「飛豬是平台,原本就會招商,但是我們跟飛豬說,這是我們投資的公司,上架速度可能就比較快。」李治平也提醒,上架是一回事,行銷、推廣,還是要看新創自己的努力。

關注年輕創業者在想什麼,「也是一種風險趨避的方式」

雖說不以短時間內獲利為目標,不過,創投畢竟不是慈善事業,長遠來看,基金仍需要回報。

李治平指出,當初在設計阿里巴巴台灣創業者基金時,就規畫賺到的錢不用分配回母公司阿里巴巴,而是會重新投入基金,再去投資新標的。

如果基金賺愈多錢,就代表台灣的創業者真的成功了。
阿里巴巴台灣創業者基金執行董事李治平

不過,李治平也坦言,至今投資組合中,仍沒有出場(投資新創被收購、IPO)的案例,但是已經有2家新創與券商洽談中。

談到投資新創,李治平指出,阿里巴巴創業者基金投資形式採少數股權,是基於對新創團隊能力與表現的信任,而非「我來做會比你好」。
蔡仁譯攝影

成立5年以來,李治平認為,100億資金只是一顆拋磚引玉的種子,目的是期望阿里巴巴台灣創業者基金能起到帶頭作用,激勵更多企業投入投資新創的行列,共同提升台灣的創業環境。

目前民間的加速器,如AppWorks、SparkLabs等都努力招收新創來培育;政府也修改了投資條例,讓台商境外資金回流投資能減稅,以及國發基金積極地投資新創,「企業反而做得比較少。」

然而,李治平說,過去台灣的確曾有一段企業創投興盛的時光,如聯電就打造出一家又一家上市的「聯家軍」,如聯陽、聯詠、原相、智原等。

「只是台灣企業的投資,多半還是比較專注在本業上,像是製造業看到優秀的供應商就買下來。」李治平希望企業能花一點時間看看年輕一代的創業者在想什麼、做什麼,適時地給予協助。

專注本業固然是歷久彌新的經營之道,然而,環境與潮流瞬息萬變,破壞式創新隨時可能發生於企業本業之外的領域,「對企業來說,看一些跟本業不一定直接相關、早期一點的新創,也是一種風險趨避的方式。」李治平說。

責任編輯:張庭銉、林美欣

LINE自2015年起提出的「新星計畫(PROTOSTAR)」,除了提供新創開發資源,更出手投資入股,借力使力與新創攜手,完整LINE生態圈版圖。

從通訊、購物、交通到支付,在台灣擁有2,100萬用戶的LINE,已經成為幾乎全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平台。為了持續滿足廣大使用者的多元需求,LINE除了仰賴內部開發團隊的研發動能之外,也將汲取創新與創意的觸角向外延伸。

2015年12月,LINE提出新星計畫(PROTOSTAR),由企業策略部門負責管理,鼓勵新創團隊申請加入,主要關注5大領域,包括:O2O(Online to Offline)、娛樂內容、IoT(物聯網)、FinTech(金融科技)和AI(人工智慧)。

LINE新星計畫門檻不高,只要經過簡單申請,幾乎都能加入。而凡是申請加入計畫的新創團隊,都可以獲得免費官方帳號、內部的技術資源,以及外部合作夥伴提供的顧問服務(包括勤業眾信開設財務知識、股權結構等課程;中華開發創新加速器提供諮詢窗口等),協助他們在LINE平台上開發各類服務;並在經過定期評估、考核後,有機會成為LINE的優先投資標的。

台灣LINE企業策略資深總監唐欣表示,透過這些協助,新創開發的服務,平均6~9個月就能推出上線。

數位時代

唐欣表示,新創團隊加入新星計畫後,每一季都會有一次績效評估。拿官方帳號來說(以服務型為主),LINE會觀察有效訂單、轉換率、點擊等指標數據,也會關心公司的財務狀況。

評估必問4大問題,觀察創業家人品操守

在做評估時,唐欣一定會提出4大問題,藉此看出經營者對LINE的了解及敏感度: 第一,想在LINE上做什麼?第二,跟LINE合作後,會有什麼突破性的發展?第三,為什麼覺得LINE會讓你不一樣?第四,你喜歡LINE什麼服務,希望LINE推出什麼服務?

此外,比起創業家的專業能力,唐欣認為,人品、操守更重要,「這不是短時間內就能看出來的」,因此,LINE團隊會在業界打聽經營者風評,作為重要參考指標。

整體而言,LINE目前在台灣的投資策略,可分為「直接投資」、「透過VC間接投資」兩大類,都是以能「加速LINE生態圈成長」為主要標準。至於如何決定是否投資新創,LINE內部已有一套標準。

以直接投資來說,第一步,必需先跟韓國、日本的母公司、總部討論,確立當年度台灣市場的發展目標,接著以該目標為核心,尋找適合的新創標的。

以2017年為例,當年度LINE將「電商」列為重點發展項目,便收購擅長電商導購的新創嚮網科技,成為台灣LINE首樁併購案,促成現在的LINE購物服務。

另一個案例是2019年完成投資的TaxiGo,這款LINE平台上的原生應用,早在2017年開始,就透過官方帳號提供叫車服務。適逢LINE也想發展交通服務,認為TaxiGo在LINE上發展的服務非常成熟,因而決定透過入股投資的方式,將LINE TAXI的平台和品牌授權,委託給TaxiGo經營,完成LINE在交通服務上的布局。

「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唐欣說,「有時候,新創公司可以快速實現我們想做的事情。」

TaxiGo執行長陳泰成則表示,當時是為了把業務擴張到中南部,開始思考與LINE深度合作的可能性。「我們是LINE上的原生服務,串接了很多API(應用程式介面),合作會是最直接的方式」,再加上雙方理念相近,最後決定讓LINE入股。

過程中,陳泰成也得到不少幫助,例如克服技術上的限制,成為第一個在官方帳號中,串接LINE Pay服務的業者;與LINE內部行銷、技術團隊合作,大幅改善使用者經驗和界面,更獲得LINE生態系中的龐大流量,官方帳號的活躍用戶數,也從合作前的40萬,成長到現在的300多萬。

至於透過VC間接投資,LINE跟中華開發創新加速、心元資本都曾有過合作。舉例來說:LINE透過中華開發,投資了TapPay(喬睿科)與FunNow。

LINE新星計畫負責人唐欣認為,比起專業能力,他們更看重創業家的人品、操守,在合作前也會在業界打聽經營者風評,作為參考。
蔡仁譯攝影

合作順暢,「交往也不一定要結婚」

加入新星計畫的團隊,結局未必都是獲得股權投資。唐欣用感情來比喻:「雙方交往得好,結婚不一定是最好的結果,也可以一直不結婚。我希望新創不要抱著『一定要被LINE投資』的想法,也許想得到的資源,透過商業合作就能實現。」

像是FunNow,因為產品本身已經很成熟,就算參加新星計畫,LINE能提供的資源也有限,這時,團隊就會評估直接與LINE生態系合作。新服務「LINE SPOT」,就與FunNow策略聯盟,透過預訂票券,串聯線下實體商家。

責任編輯:林美欣

聯華電子領著「聯家軍」一路打下IC設計業半片天,如今聯電投資案全交給旗下這家公司操刀,明明該衝著本業而去,卻投了看似八竿子打不著的領域,是打什麼盤算?

提到宏誠創投,或許你覺得陌生,但是打開該公司官網,立刻就能看見半導體業界熟悉、晶圓代工老大哥的名號:由聯華電子100%持股。事實上,團隊規模近20人的宏誠創投,一手掌握共計4.5億美元的投資基金,全權負責聯電所有的創業投資案。

攤開宏誠創投的投資公司列表,有專攻石英晶體的台灣晶技、研發電池模組的新普科技,這類與聯電本業關聯度很高的上市公司。

另一方面,也能發現被國發會點名「台灣第一隻新創獨角獸」的Appier、廣獲年輕族群喜愛社群平台Dcard,與聯電本業看似無關的新創公司。究竟宏誠創投如何選擇投資標的?

「創投成立的目的,當然是要為母公司服務,但還有另一個現實面考量,因為宏誠是一間獨立公司,得要為經營績效負責。」宏誠創業投資總經理彭志強解釋。

2001年正式成立的宏誠創投,基金規模達4.5億美元(約136億新台幣),主要鎖定高科技、深科技(需要深度發展且難以短期實現商模的科技)領域的投資標的。
數位時代

投資事業撐起台灣IC設計半片天

簡單來說,宏誠投資對象可分為兩大類型:第一種是宏誠的「核心投資」,是能與聯電半導體產業生態連結的公司,另一種則是不一定與本業相關、基於利潤考量的「財務性投資」公司。

「台灣IC設計公司中,很大占比我們都投過,可以說很多台灣IC設計公司真的是被聯電養起來了,說起來應該驕傲嗎?」彭志強笑著提起這段投資「往事」。

聯電一路領著「聯家軍」,為台灣IC設計產業打下半邊天,用「投資」加深彼此間的親密關係,是聯電過去幾十年的慣用作法。

時間推回到1996年,當時聯電一邊幫IC設計客戶做晶圓代工、與對手台積電拚戰,一邊還養著自家IC設計部門,引發客戶疑慮聯電有「盜用設計」之嫌。時任聯電董事長的曹興誠,決定讓自家IC設計部門獨立出去,由聯電來當他們的投資人。

包括聯發科技、聯詠科技、聯陽半導體在內的第一代聯家軍,就此誕生,意外地成為當時台灣IC設計產業裡的龐大家族。

即使到了2009年,聯電出清聯發科全部持股,聯家軍仍繼續「注入新血」,變得更加壯大,包括智原科技、原相科技等等,都是第二代聯家軍的代表。

2001年,宏誠創投從聯電獨立出來,即使聯電100%持股,現任董事長正是聯華電子董事長洪嘉聰,宏誠仍擁有完整的決策權,不受聯電影響。

範圍遍布全球,首選「高壁壘」標的

平均而言,宏誠一年砸下新台幣10億元扶植創業公司,每投資一間公司,最少3,000萬元起跳,投資標的過半都鎖定在台灣,其他則分布於美國、中國、以色列、韓國、日本等地。

投資標的的業務範疇,基於聯電定位為半導體產業「供應端」,當產業市場愈大、生態鏈愈大,對供應端的需求才會更龐大,因此,舉凡IC設計公司、IC載板製造供應商、半導體雷射、物聯網解決方案等等,都是宏誠創投所涉獵、與聯電本業相關的「核心投資」範圍。

宏誠創投總經理彭志強表示,我們要把生態系做大,餅愈大、供應需求就愈大。
蔡仁譯攝影

至於「財務性投資」,除了前述的Appier、Dcard之外,還有跨境電商樂利數位、甚至「美容教主」牛爾成立的美妝品牌NARUKO也在其中。

彭志強表示,在挑選投資標的時,最重要的標準之一是,這家公司無論是技術,還是商業模式,都要有一定的「壁壘」,不會被輕易複製。

而在「投後管理」上,有別於與聯電本業相關的核心投資標的,在投資後,宏誠會擔任公司董事,為團隊多做一些貢獻,「如果純粹是財務性的投資,我們就不見得會去擔任董事,還是比較想當一個快樂的投資人。」

細數過往多年,宏誠創投投資過的公司,已超過數百間。談起台灣新創圈,彭志強坦言,台灣近年少有亮眼的新團隊,他建議,台灣新創企業真的要成功,市場一定不能只局限在台灣,一定要面向全球,市場格局愈大,才愈能吸引投資人的青睞。

「以近期來說,Appier做得非常不錯,算是很經典的例子。」彭志強說道。宏誠在2015年,就已經參與了Appier的B輪投資,如今Appier已經獲得D輪資金,更被國發會點名是「台灣第一隻新創獨角獸」。

就彭志強的觀察,雖然Appier是主攻近年炙手可熱的AI(人工智慧)領域,但兩點強項幫助他們在市場上鶴立雞群。

一來是Appier比較有國際觀,市場一開始設定就不只在台灣,望眼全球咬下無限商機;再者,他們能快速找到自己的定位,方向不對就馬上轉彎,減少試水溫的成本。「畢竟對於新創公司來說,最大的敵人就是時間,浪費了時間,就等於浪費了資本。」彭志強說。

責任編輯:張庭銉、林美欣

如《從A到A+》作者柯林斯(Jim Collins)書中的刺蝟,研華科技朝著工業物聯網願景前進,透過創投廣邀志同道合的「刺蝟們」一起向頂尖目標衝刺。

身為年營收達541億元、全球最大的工業電腦(IPC)品牌,研華深知,要從工業電腦硬體龍頭,在未來10年內轉型為工業物聯網(IIoT)解決方案巨頭,必須從軟、硬體整合下功夫。

為著手轉型,研華兩、三年前開始大力投資打造雲服務平台Wise PaaS,並且廣發英雄帖,邀請各界開發者針對研華的物聯網硬體設備及雲平台,開發相容的工業應用程式(iApp),壯大自家生態系,目前已有20家左右共創夥伴。

受研華董事長劉克振指派、負起籌組共創聯盟重責大任的,是他的二兒子劉蔚廷,目前在研華旗下的「研華投資」公司擔任策略投資代表。

劉蔚廷肩負起父親、研華董事長劉克振的期待,為研華投資操盤,壯大自家生態系。
蔡仁譯攝影

在集團生態系中,研華策略投資扮演複雜且多重的角色,有時帶有商業開發(BD)的功能,替研華尋覓具備加值能力的應用開發商,並投資少數股權(minor share);有時則扮演創投角色,評估業務端推薦的通路商是否具投資效益。

一旦研華決定策略性投資,投資股權比率大致維持在15~30%之間,多數甚至就在2成上下,不介入對方經營權。

研華很少純財務類的投資,如果有案子投下去賺錢機會很大,但跟研華本業無關,我們不會投。
研華投資策略投資代表劉蔚廷

投資後,研華投資部門也會持續追蹤效益,確認iApp開發商跟研華的業務連結度、幫開發商賣出多少套產品?帶來的業績、跟各地專業系統整合商合作專案數量的多寡等資訊。

數位時代

時間再往前推,早期「研華投資」更多扮演併購者的角色,投資對象主要是上游硬體供應商或海外通路,一路併購以來,大約花了30億元左右。

「現在還是會併購,但主要是作為研華硬體產品線的延伸。」劉蔚廷說,這主要也是研華企業發展的第一階段,比方早年投資工業電腦用印刷電路板廠商博智、入股軍用船舶平板電腦商融程、與英業達合資英研智能等等。

扣緊本業核心,先試婚再結婚

如今,研華邁入下一階段轉型,更專注於共創(co-creation),主要投資兩種類型的夥伴。

一類鎖定智慧城市、能源管理、環保、零售、智慧工廠等領域的應用開發商 ,將其應用與研華的雲平台打包成一個個標準化解決方案,上架到市集(Market Place),由業務推廣到全世界。 另一類則是海外各地的專業系統整合商(Domain Focus SI) ,這些在地業者熟門熟路,可以把市集裡各種解決方案,真正裝置到客戶案場,促成「落地」。

「研華很少純財務類的投資,如果有案子投下去賺錢機會很大,但跟研華本業無關,我們不會投。」劉蔚廷說。

即使看好一家應用開發商,初期策略投資部門也會邀請產品業務部先跟對方合作半年到一年,像先同居再結婚一樣,雙方磨合一段時間後,才會真正進入投資階段。

由於總是先談業務合作,才考慮財務投資,因此,研華投資的年度績效目標,並非投資報酬率,反而是以團隊每年找到多少「共創」案子數量為主。

近幾年,研華每年談成的共創案約5~6件,每件投資金額從1,000萬到5億元不等,至今投資或贊助的共創夥伴約20家。

有別於傳統創投,研華投資有很多案子是「不占股權的共創贊助關係(co-creation sponsorship)」,也就是由研華提供部分經費,鼓勵開發商將產品整合進他們的軟、硬體中,「等於出資協助開發商軟體進化或規格開發,加速他們決策過程。」劉蔚廷說。

看過許多投資案,研華如何判斷值得投資合作的對象?劉蔚廷分享了3個標準:首先,評估該方案是否可能與研華軟、硬體平台整合?其次,是否符合研華鎖定的領域?最後,產品是否已經有實際落地的經驗或案子?

「我們希望找產品相對成熟的業者。」劉蔚廷說,雖然投資預算無上限,或許跟一般創投相比,研華基於本業所做的投資風險較低,但也未必零風險,至少有些投資標的,純財務眼光的創投可能就不會投資。
考量到研華投資的角色和功能實在太多、太複雜,加上共創夥伴累計近20家,近期研華執行長辦公室已成立「顧客成功小組」(Customer Success Team),協助愈來愈多共創夥伴對接集團資源,讓研華投資更專注前線開拓。

「董事長已經要求,策略投資部門5年後,投資報酬要占集團獲利10%。」劉蔚廷輕鬆談著父親交給他的任務。

今年,研華投資將持續擴張人力,期望邀集更多應用開發商,加入工業物聯網生態系。5年後,若研華的共創夥伴規模比現在翻倍成長,那麼策略投資部門創造的效益,理應不會只是「10%」而已。

責任編輯:林美欣

帶領光陽電動機車在海外市場攻城掠地,牽起中國生鮮零售盒馬鮮生、叫車巨頭Grab合作案,金庫資本扮演重要角色,靠著整合兩岸供應鏈資源,協助企業打國際盃。

連續20年稱霸台灣燃油機車市場的光陽,自2018年轉型投入ionex電動機車以來,從國內一路賣到中國、印度、東南亞商用市場,這一切幕後的操盤手,是金庫資本(KYMCO Capital)總經理丁學文。

2011年在中國成立的金庫資本,是一間專攻國際市場的基金管理公司,大股東為光陽,從光陽發表ionex車能網系統,到與東南亞叫車巨頭Grab合作,都能看到它的身影。

2018年,光陽在日本東京摩托車大展上發表ionex車能網電動車解決方案。選在東京,是出自丁學文的建議,因為全世界最會做車的就是日本,此舉形同昭告全世界,台灣擁有一站式解決方案,展現光陽在電動車上的技術實力。發表會後,也引來Grab的注意。

當時Grab還派人飛到中國上海,實際體驗、觀摩光陽與阿里巴巴旗下生鮮零售盒馬鮮生的電動機車合作模式,歷經8個月來回,雙方終於簽下商務協議。

光陽

今年初,金庫資本宣布投資3,000萬美元入股Grab,其中注入母公司Grab Holdings Inc.(GHI)600萬美元,另外2,400萬美元則投於Grab Wheels,這是GHI和金庫資本合資成立的後勤中心。

金庫資本不但進入Grab Wheels董事會,光陽也將提供Grab整車組裝、電池、能源站的硬體解決方案,很快地就能在東南亞看到Grab司機騎著光陽電動機車,提供叫車、外送服務。

金庫資本不但進入Grab Wheels董事會,光陽也將提供Grab整車組裝、電池、能源站的硬體解決方案。左三為金庫資本總經理丁學文。
蔡仁譯攝影

「這是資本加上資源,我投資你,還幫你解決問題,所以我是策略投資者。」丁學文看好,台灣許多傳產、科技業有轉型需求,經營者普遍高齡,對比於新創企業團隊成員平均年齡30歲以下,金庫資本希望為傳產與國際新創,搭起溝通橋梁。

現階段金庫資本旗下13檔基金的投資方,多來自兩岸電動車供應鏈,包括光陽、電池模組廠新普、連接器廠正崴等。金庫的投資方式是,有限合夥人制(Limited Partner),投後管理與調查研究都由金庫主導。簡言之,就是投資人出錢,金庫則出力。

因此,金庫雖然在每一個投資標的持股不超過30%,但一定會參與、加入董事會,追求雙贏,「我投資你,你跟我買東西,當你買到東西賺到錢,我是股東也受惠。」

這個世界窮得只剩下錢,是最窮的。我不但要投資你,還幫你解決問題。
金庫資本總經理丁學文

丁學文形容,投資方與被投資人如同堂兄弟關係,金庫投資就像是一個粽子頭,串起彼此合作的關係。所以當投資方想做什麼投資,還可以牽線介紹,讓堂兄弟互相認識。

金庫結合了兩岸電動車供應鏈資源,將來可提供資源整合方案。丁學文更有一套牛肉麵理論,可以把金庫想像成一間牛肉麵店,擁有一碗200元高檔A菜單,以及20元低價B菜單,當你嫌它太貴或太爛時,可以調配成一碗120元、符合預算的牛肉麵。

「金庫擁有中國10年經驗,再加上台灣基因,天下無敵。」丁學文自信說,除了台灣零件資源,也能搭配中國製零件,讓兩岸堂兄弟能夠相互合作,進一步幫助投資人參與全世界的產業整合機會。

金庫資本總經理丁學文認為,他們是策略型投資者,不但投資公司,還能牽起合作案,串起彼此關係。
賀大新攝影

搭起傳產&新創溝通橋樑,推動未來10年殺手級應用

攤開金庫資本近10年成績單,已投資或商務合作總計逾47家企業,包括中國盒馬鮮生、外送平台美團、餓了嗎;印度電動車新創22Motors、共享二輪服務Bounce,以及東南亞Grab。

整體看來,金庫只鍾情投資出行產業。所謂的出行服務,是指科技平台結合交通工具應用的服務,像是圍繞在大眾日常生活中的網路叫車平台、共享機車、共享單車,外送平台等。

今年起,傳統車廠BMW、奧迪、保時捷紛紛投入電動車,更讓丁學文看好出行產業電動化(eMobility)與智慧化,將掀起未來10年產業最大革命,成為繼智慧型手機後下個殺手級應用。

2年前,金庫資本回台募集新基金,目前總管理資產4.75億美元裡,還有七成資金尚未投資。大環境碰上新冠狀病毒(COVID-19,俗稱武漢肺炎)疫情,將加速供應鏈重整,「現在兵馬充足,可說是危局入市。」丁學文強調,2020年是金庫的重點,會用力投資。

看準台灣擁有優秀的電動車人才,但過去受限於國內市場小、創投資金斷炊,而錯失發展機會,未來金庫將扮演資源整合角色,協助台灣企業出海,讓台灣成為「獨角獸醫生」,提供物美價廉的電動車供應鏈資源,占全球電動出行市場一席之地。

責任編輯:林美欣


出處:https://www.bnext.com.tw/article/57166/cvc-line-protostar

關注我們

NOTICE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