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提出的工業4.0(Industry 4.0),與日本提出的社會5.0(Society 5.0),推廣上都碰到投資報酬率的質疑;2020年COVID-19(新冠肺炎),讓製造業與社會痛感有必要引進自動化及IoT,但設備廠對於IoT時代自動化獲利模式,仍各有各的看法。
根據日本經濟新聞(Nikkei)報導,歐姆龍(Omron)從2017年提出工廠自動化服務i-BELT,打的算盤是月費型服務模式,事隔3年已有若干足以推銷的成果出現。
比方2019年起引進i-BELT的日本半導體設備廠優貝克(Ulvac),透過IoT設備收集的資料進行分析,並由歐姆龍派去的專家與優貝克合作進行設備使用狀況最佳化,這1年大幅降低優貝克的真空幫浦耗電量,平均每台節省電費250萬日圓(約2.35萬美元),讓優貝克決定延續合作。
節省電費與改善產品使用壽命,對優貝克的意義很明確,但對歐姆龍的意義不易一眼看出,這問題在歐姆龍行銷組織上的弱點:歐姆龍產品主要靠代理商行銷,比同業的基恩斯(Keyence)省了全球行銷組織開支,但客戶反應需透過代理商,隔了一層,也就是歐姆龍與客戶的互動能力較弱。
現在透過IoT,歐姆龍補足行銷組織的弱點而保有優點,雖因此必須增聘約1,000人、相當於原有陣容20%的行銷工程師,直接派遣到客戶工廠去合作解決問題,但這些工程師可以帶來另一個優點,直接回報客戶的次世代設備需求,作為歐姆龍研發次世代技術與產品的指南。
比方,歐姆龍在2020年7月推出工廠用機器人統合控制器,以單一設備控制全工廠多家不同廠商的機器人,以及9月的3D熱影像5年保固自動機器人3D空間感測器等,都是符合廠商需求的新產品。
雖說疫情打擊實在太大,歐姆龍2020會計年度(2020/4~2021/3)財測的營收營益均下滑,i-BELT事業中長期目標也只是營收500億日圓,不到總營收10%,無法挽救疫情損失,但活用IoT技術改善組織弱點帶來的衍生效應,以及自行應用時降低經營成本,會成為歐姆龍事業轉型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