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張玉鉉
隨蜿蜒山路進入坪林山區,整齊排列、綿延不絕的大片茶園映入眼簾;經陳源德與陳宥達父子悉心照料,好的茶菁,搭上數 10 年的製茶經驗,成為茶葉競賽常勝軍。
去年創下 1 台斤 1 百萬元天價拍賣紀錄的特等獎包種茶,就出自這對父子!
一踏入源德茶園負責人陳源德家中客廳,便被獎牌包圍,細數特等、頭等獎約有 20 多面,遑論已被收藏至倉庫的獎牌們,冠軍世家名號不脛而走。
談起獲獎,他謙虛地彷彿旁觀者,不斷重複「坪林有很多製茶高手」,自己只是因天時、地利、人和,搭上得獎運氣。「沒什麼撇步(台語,祕技之意),努力就對了。若要品質好,要掌握天氣好、茶菁好兩大特點。」陳源德看似雲淡風輕的言語,卻蘊含深層功夫。
茶園管理好壞會如實反映在茶菁品質上,有 50 多年製茶經驗的他,至今仍每日清晨 5、6 點去茶園巡視,「看雜草會不會太密、大概多久才能採收等。」且包種茶講究清香,最重要的就是避免病蟲害,因此,陳源德堅持茶樹彼此距離約 1 尺 2,比別人寬 1 倍,只為了通風降低蚊蟲孳生。
冠軍茶無撇步〉用心是唯一捷徑
目前源德茶園有兩甲地,年產量約 3 千台斤,在春、秋、冬季生產包種茶,夏天則製作蜜香紅茶與東方美人茶。自清代便開始種茶的陳家,到陳源德的兒子陳宥達已是第 7 代。「一開始父親想著若孩子能在外發展就不要回來,因為種茶太辛苦,忙碌時平均 1 天睡不到 2 小時。」陳宥達回憶當時高中畢業、退伍後,曾在成衣業工作約 1 年,其後遇上金融風暴,便下定決心回來承接家業。
「以前炒茶是直接把手伸進大鐵鍋中翻炒,感受溫度與茶葉質地……。」製茶 50 多年的陳源德說著往事,雙手比劃著鐵鍋大小。而從小在茶樹下長大的陳宥達,雖曾幫忙採茶等零碎工作,但既然要接家業就必須一切從頭學起。從茶園管理,到熱風萎凋、炒菁等製茶步驟,他花了整整 3 年在父親身邊近距離學習。陳宥達透露做出好茶的祕訣,就是要天氣好,細心且用心管理茶園。
同時他積極向外學習,一方面透過參加比賽刺激自己,分別在 2015 年獲全國製茶技術競賽冠軍、2017 年獲得新北好茶春季文山包種茶評鑑特等獎。「2015 年的製茶比賽最有成就感!」他回憶,初賽因受颱風吹損,茶菁老皺不佳,只好靠後天製茶改善,到南投決賽還要挑戰 2 天 1 夜製茶⋯⋯。
另一方面,去茶改場上課也成了他的養分。「以前父親用化學肥料居多,後來與父親商量改採複合式有機肥料,長出來的茶葉增厚、產量也變多,更延長茶樹平均壽命。」陳宥達不諱言,有機肥料價格較一般化學肥料多出 3 成,但「讓茶樹吃好喝好,它就會回饋你。」
來源:《今周刊》 第 1223 期
更多精彩內容請至 《今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