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是病患的照護、環境的消毒、檢體的運送,或是隔離監控,機器人在COVID-19(新冠肺炎)防疫期間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派上用場的機器人,多改良自醫療與公共安全部門的現役機器人,而許多初出茅廬的機器人原型,還需仰賴持續的研究資源注入,才有機會在未來的危機事件中發揮所長。
根據Texas A&M Today報導,美國德州農工大學(Texas A&M University)團隊在檢視上百篇中國大陸、美國與其他19國的媒體報導後發現,地面與空中機器人在此次疫情危機管理的每個層面,都扮演了關鍵的角色。
在醫院內,醫護、病患家屬可透過機器人,隔著安全距離與病患即時互動。此外,也有其他專門的機器人在從事消毒、運送餐點、藥物、檢體的工作,或是幫忙分擔病患暴增所產生的額外工作。
在醫院外,公共安全部門利用機器人噴灑消毒劑,宣導防疫措施;無人機透過熱影像偵測感染民眾,或是協助執行隔離與維護社交距離。
除此之外,有房仲在防疫期間從遠端操作機器人,帶領客戶看屋;在無人機的照明下,中國徹夜趕工打造新的醫院;在日本,機器人代表畢業生上台接過畢業證書;賽普勒斯則有民眾為不違反外出規定,使用無人機遛狗。
由這次的機器人防疫經驗可知,危機之下機器人的工作並非是要取代人類,而是要協助民眾完成無法親自處理,或是具危險性的工作。
德州農工大學團隊也發現,這次防疫所使用的機器人,有許多原本便活躍在各個工作場所。科學研發團隊雖然在疫情期間提出了各式各樣的機器人原型,但礙於第一線的工作人員對新的技術還不熟悉,所以他們還是選擇使用疫情前便行之有年的技術。像是原本用來噴灑殺蟲劑的無人機稍經改造,就能用來噴灑消毒藥劑。
另一個需要記取的教訓,便是機器人並不像其他醫療物資,適合大量囤積以備不時之需。在福島核災爆發時,日本原子能研究開發機構儲備的機器人早已過時,東京電力反而因此無法及時部署現成的拆彈機器人。儘管拆彈機器人不是處理輻射危機的完美人選,但已綽綽有餘。